卫青的一生,堪称西汉最励志的逆袭故事。他原本只是个平阳公主府上的骑奴,整天跟着主子打杂跑腿。谁能想到,这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,后来会成为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大将军?
卫青命运的转折点,是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刘彻看中。当时刘彻去平阳公主家做客,一眼相中了歌女卫子夫,把她带进宫。卫子夫后来当上皇后,卫青也跟着"鸡犬升天",从骑奴变成了朝廷官员。
但卫青能当上大将军,靠的可不是裙带关系。公元前129年,他第一次带兵出征就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,创下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首场大捷。此后十几年,他七战七胜,收复河套地区,打得匈奴人哀叹,"失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"。
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,按理说应该善终才对。可历史却跟我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,卫青刚死,他的整个家族就遭了灭顶之灾。
展开剩余76%盛极而衰
公元前106年,卫青病逝。汉武帝给了他极高规格的葬礼,还特意把他的陵墓修成阴山的形状,纪念他对匈奴的赫赫战功。可就在葬礼的哀乐还没散尽时,一场针对卫家的政治清洗就开始了。
先是卫青的长子卫伉被剥夺爵位。接着,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也被牵连。最惨的是卫青的姐姐卫子夫,当了38年皇后的她,被迫自杀。卫子夫的儿子、当了30年太子的刘据起兵反抗,失败后也自尽而亡。整个卫氏家族,几乎被连根拔起。
这就很奇怪了。卫青生前明明很受汉武帝信任,怎么刚死就全家遭殃?他到底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?
其实翻开史书,你会发现卫青本人根本没犯什么错。汉武帝对他的评价是"忠心耿耿,谦逊谨慎"。问题出在另一个地方,卫家的势力实在太大了。
危险处境
卫青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,在于他们触碰了古代帝王最敏感的神经,权力失衡。卫青本人虽然谨慎,但他的家族势力已经庞大到让汉武帝寝食难安的地步。
我们来看看卫家的权势版图,姐姐是皇后,外甥女是太子妃,另一个外甥霍去病也是大将军,朝中门生故旧遍布。更可怕的是,卫青掌兵多年,军中将领多出自他的门下。这种军政大权和后宫影响力的组合,在任何朝代都是帝王的大忌。
汉武帝晚年性格多疑,尤其经历过淮南王谋反事件后,对权臣更加警惕。卫青在世时,凭借与汉武帝的特殊关系和自身谨慎得以保全。但他一死,汉武帝立刻意识到,必须趁这个机会剪除卫家势力,否则太子刘据即位后,外戚专权的局面将难以控制。
导火索
卫家覆灭的直接诱因,是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。公元前91年,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之子用巫蛊诅咒皇帝。这个案子越查越大,最终牵连到卫家。
其实巫蛊只是个借口。汉武帝借此机会,一举清除了卫家在朝中的势力。卫子夫皇后被废,太子刘据被迫起兵,最终兵败自杀。卫青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杀,家族彻底败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同样位高权重的霍光却得以保全。这是因为霍光懂得急流勇退,在卫家遭难时果断切割关系。这个对比更说明,卫家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,而是因为站得太高又不懂急流勇退。
卫青家族的兴衰,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,功高震主必遭忌惮。在古代官场,能力太强、功劳太大本身就是种危险。卫青一生七战七捷,反而埋下祸根。
外戚专权难善终。
西汉素有"外戚之祸"的传统,从吕后到霍光,外戚家族很少有圆满结局。卫家集军权、后权于一身,注定难以长久。
急流勇退是大智慧。同为外戚的霍光家族能延续权势,关键就在于懂得在适当时候收敛锋芒。
卫青本人没有罪,他的"罪"在于生在帝王家,又立下不世之功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古代政治漩涡中,有时候最大的危险不是做错什么,而是做得太对、太好。汉武帝对卫家的清洗,不是惩罚,而是预防,预防一个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集团。这就是古代政治的残酷逻辑。
发布于:江西省国汇策略-国汇策略官网-短线配资网站-股票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