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北上广深的街头,或是长三角、珠三角的工厂里,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随处可见,新疆面孔却不算多。有人觉得新疆人“恋家”,有人猜是“怕外面不好闯”,其实这些都只说对了一半——新疆人不是“不敢闯”,而是家乡早就把日子过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模样,守着家门口的生活,比背井离乡更踏实、更暖心。
在新疆,“家门口的饭碗”从来不少,反而藏着稳稳的生计。就说大家熟悉的棉花,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,新疆棉产业链上的岗位多到数不清。过去人工采棉时,一到丰收季,棉田里全是忙碌的身影,夫妻俩搭档采棉,一个月挣上万元很常见;如今机械化采棉普及,采棉工需求少了,但棉田管理、加工、仓储物流等环节又冒出新岗位,不少年轻人学农机操作,开着采棉机在棉田作业,月薪比去外地工厂还高。
除了棉花,新疆的林果业更是“甜蜜营生”。吐鲁番的葡萄、阿克苏的苹果、和田的红枣,每样都是带“地理标志”的好东西。在阿克苏的苹果园,果农们不光要种果树、剪枝 桠,还得跟着学分拣、包装、直播带货,一个果园就能带动周边几十人就业。从4月疏花疏果,到10月采摘销售,忙完果园的活,冬天还能去附近的果品加工厂打零工,一年到头都有稳定收入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旅游业的爆发,让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”有了新玩法。喀纳斯的秋、赛里木湖的蓝、喀什古城的烟火气,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。在喀什古城,不少年轻人把老房子改成民宿,一楼开茶馆卖烤包子,二楼做客房,夫妻俩加父母帮忙打理,旺季一个月收入顶得上在外打工半年。景区里的活也五花八门,牧民牵马引路一天能挣几百,会跳舞的姑娘小伙在广场表演能赚演出费,就连路边卖酸奶粽子的小摊,旺季都忙不过来,摊主常说:“守着家门口的游客,比去外地摆摊省心,还能顾着家。”
比起“远方的机会”,新疆人更舍不得故土的“人情味儿”。在这里,“邻里”不只是“抬头不见低头见”,更像家人般互相帮衬。农村里,谁家蔬菜熟了,会摘一筐挨家送;谁家盖房、收庄稼,不用招呼,街坊邻居都来搭手。到了古尔邦节、春节,各族群众不分你我,维吾尔族邻居端着手抓肉送过来,汉族家庭就回赠饺子、油糕,院子里热热闹闹,孩子们追着跑,大人们坐着喝茶聊天,这种温暖,在陌生城市很难寻到。
对很多新疆家庭来说,“守着家人”比“追远方”更重要。不少年轻人算过账:去内地打工,房租每月一千多,加上吃饭、交通,攒不下多少钱,还顾不上老人孩子。留在本地就不一样了,白天在附近工厂、果园或景区上班,晚上能陪父母吃饭,周末带孩子去草原放风筝、去湖边钓鱼,逢年过节一家人整整齐齐。
和田有个叫麦麦提的年轻人,曾跟着同乡去内地工地打工,一年回一次家,视频里看到孩子怯生生的眼神,心里不是滋味。后来听说村里搞电商助农,政府免费培训直播带货,他果断回家,帮村民卖红枣、核桃,收入稳定,还能天天陪孩子,他说:“在外挣再多,不如看着孩子笑着扑进怀里踏实。”
如今的新疆,早已不是“靠天吃饭”的老样子,政策支持让“留在家乡闯事业”更有底气。当地政府会针对不同人开展技能培训:教农牧民直播、果树修剪、农机操作;给想创业的年轻人补贴、贷款贴息,帮着办执照、对接货源。昌吉姑娘李娟,大学毕业本想去内地,听说家乡扶持特色手工业,就跟着绣娘学刺绣,还报名了政府的设计和电商课,现在开网店卖刺绣围巾、靠垫,带动村里十几个妇女一起干,收入比在大城市当白领还高。
不少地方还建了“社区工厂”,让村民“走路就能上班”。喀什有家生产服装的社区工厂,工人多是附近家庭妇女,早上送完孩子来上班,中午回家做饭,下午接完孩子还能把活带回家做,既能照顾家庭,又有稳定收入。工厂负责人说:“就是想让大家不用离家,也能挣钱,留住人,也让家庭更和睦。”
说到底,新疆人“少外出打工”,从不是“没本事闯世界”,而是家乡有能安身立命的营生,有放不下的家人和人情。对他们而言,幸福不是非要在陌生城市“闯出名堂”,而是守着熟悉的烟火气,靠双手把日子过红火——早上在巷口吃碗热牛肉面,白天在熟悉的地方干活,晚上和家人围坐吃饭,周末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。
这样的生活,没有背井离乡的奔波,没有水土不服的烦恼,却有着最踏实的幸福。随着新疆发展越来越好,产业更多元,政策更贴心,会有更多人选择留下,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成“理想型”。毕竟,比起“远方的诗”,守着家门口的安稳与温暖,才最实在。
国汇策略-国汇策略官网-短线配资网站-股票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